第二版 封面
正文
浅谈缝盘生产

管理论坛      南晶 戴端蓉

       缝盘车间处于毛衫生产流程的中游,与前整/织机/查片,后整/洗前查补/洗烫部门紧密相连,其生产效率直接影响订单的交付周期,成品控制及品质稳定性。作为连接前整与后整的桥梁,缝盘车间需协调多工序协同作业,同时面临着订单多样化,小批量生产需求,交期紧迫等挑战。

       吊挂线平衡与否,决定了我们的效率和产能。然而,在车间吊挂中往往会出现各工位工作量不均衡,导致部分工位员工工作负荷过大,而其它工位员工空闲的情况。这背后是管理上的静态思维:生产管理将更多的目光放在整体的订单交付上,一旦确定了吊挂线的工序分配,就很少根据瓶颈工序进行动态调整,这就使得一些工序任务量过重,而一些工序则任务量不足,工人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这种工序间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吊挂线的整体运行速度。改善之道,就是要实时跟进生产,并根据各工位工作量和员工的技能水平精细化划分工序,均衡各工位工作量。

       每次换款要换机台、换线、调试、培训工人,有效生产时间被严重压缩,效率低下,工人疲惫且易出错。生产车间可根据订单相似及针种进行排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差异大的款式切换。当小订单多时,更是考验班组长的调配能力,在充分掌握织机/查片每天的出片数,货期并结合标准工时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安排少人做,而不是粗放式的全转款模式,现场管理要多培训员工适应多针种、小批量生产需求,提升生产线的灵活性,做到小单当成大单做。

       当衫片质量出现问题时,尤其是吓栏配错、片烂边等状况,往往导致缝盘员工做做停停,这不仅严重影响效率,也埋下品质隐患。若查片环节出现断货,又未能及时通知缝盘车间,便会导致缝盘车间按原计划上吊挂后,在生产过程中因衫片不齐等原因被迫临时调整。因此,各部门之间需要有效协同,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踢皮球”,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确保产品及时产出,提高车间的整体运作效率。

       生产线上的每一次停顿都是成本的浪费,解决这些痛点需要系统性思维和跨部门协作,核心在于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当缝盘员工不再焦急张望等片;当换款像动车进站精准高效;当小订单汇聚成平稳的生产流时,我们的生产线就将释放出最大的产能,实现更大的收益。让我们彼此护航,将问题化解在萌芽之中,让协同的力量,成为提升质量与效率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