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常常听老人家讲起“汀州府”仁人荟萃、商贾云集盛况,如今这个曾经管辖八县的历史州府已经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由长汀县住建局与文化馆联合主办的“汀州府”摄影展在孔庙开展,让人得以一窥当年的盛景。
孔庙,在这座儒家气息浓厚的千年孔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边上挂着两幅色泽泛黄、年岁已久的黑白照片:一幅是民国二十五年的水东桥,十几艘乌蓬船寂静地停泊在缓缓而流的汀江河面,古城墙上的青砖依稀可见,意境淡泊而又宁静;另一幅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半片街:汀江的两侧是一排排半在岸上,半在水中的木房子,靠几根大木头支撑主体,“半片街”因而而得名。不远处是苍茫蜿蜒的武夷山脉,一显山城的古朴与幽远。与这两幅旧照片相邻的是一幅“小巷深深南大街”的彩色照片。只见高大深遂的青瓦灰墙下,一位丁香一样长辫子的姑娘带着几个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走出了小巷,他们生动的表情、亮丽的服饰,昭示着汀州府的后一代从历史中走来,向美好的新生活奔去……
孔庙两侧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照片。我们先参观左侧,我们看到了唐代的古城墙、水东街的如意宫、东门街的进士第、东大街的妈祖庙、西门的城隍庙、汀江巷的串心走马巷,还有长汀最早的寺院——广福寺、童坊的古驿道、涂坊的围屋等等。这些照片再现的是汀州府历史名城的建筑风格以及客家文化的渊远流传。“妈妈,快来看!好多人在骑自行车呢。”女儿拉着我看《水东街的骑楼》:七、八个骑着“永久”牌单车的男同志穿梭在水东街的店面前,“凤雅酒家”、“海坤眼镜”等招牌挂满了骑楼。这就是当年长汀最重要的商业街。其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就是水东街商店的常客,长汀成了红军的“后勤部”。人们称长汀为“红色小上海”其实具体指的就是水东街。由此可见水东街在长汀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这次展览中宗祠、老宅甚多,其中又以河田为最。据说中原南迁的客家人经过近千年的岁月沉淀,再也不能回到祖先的故乡,于是他们纷纷建祠盖庙,祭祀先人。至今河田的宗祠一条街依然保存有18座完整的宗祠,它们承载了中原的建筑精华,也寄托了主人的强烈的寻根愿望。而祖堂、老宅则风格迥异、个性张扬。有一幅“河田下大屋”的照片,门上镶着耐人寻味的四个字“爱看前山”,不知宅子的主人是喜山乐水的文人,还是勇往直前的猛士。还有一家祖堂上挂着“澹泊明志”四个大字,更是彰显了客家人耕读传家、豁达进取的传统风范。
转到了孔庙右侧,这里的历史照片记录的是汀州府的自然景观与红色革命的史迹。我们欣赏了南屏山、汀江龙门、段屋的铁树、宣成的廊桥、连城培田的民居,还有福音医院、汀州试院、辛耕别墅等照片。其中有一幅“南山镇中复村的观寿公祠”。七十多年前,就是在这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钟姓宗祠里,成立了长汀松毛岭阻击战的红军总指挥部,朱德总司令在这里亲自指挥了温坊战斗。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观寿公祠前的大草坪上召集了万人誓师大会,从此踏上了万水千山的长征,走上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道路,长汀中复村也成为“长征出发第一村“。而旁边的一幅照片,是座落在北山脚下的“毛泽东旧居”,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间简陋的屋子里,一边养伤,一边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巨著。
鉴赏这些珍贵的历史图片,我仿佛漫步在一个美丽而悠远的梦境。这时,身旁一位银发老人,指着照片对孙子淡淡地说:“这就是爷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语气中藏不住的留恋以及对时光易逝的伤感,令我心头一震。哦,这些聚焦老汀州的新、老旧片,拍尽了老城绵绵不绝的风情,是否也能启发后人透过厚重的历史风尘,去触摸汀州府千百年来的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