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益生产 消除浪费
许多人工作多年,不一定拥有多重经验,更可能是一次经验用好多年。打破固有思维,是我们生产现场当前最需要有而且要全员贯穿的精益生产理念。想当然的做法,只会让我们固步自封。成本部在走访工厂的时候,会分享一些大家同期生产中比较亮眼的数据,有的同事就会觉得不可思议,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绝对做不到,我猜想,精益生产的理念在这些同事的心里,一定是还没开始发芽的。我们要知道的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身做不到的事,不代表大家都做不到。兄弟工厂更愿意去思考,也更有行动力去研究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自然会有进步。人的潜能无限,看怎么发挥罢了。姜老师金句:“对照标杆找差距,与历史最优数据做比较。”我们要拿自己最佳生产状态做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产能突破也不是难事。
精益生产的理念不仅仅是工厂现场管理要清楚,更要管理和员工观念上下一致,才能把生产过程中的很多看似细微的、平常的动作和细节再优化、再提升。过去成功的经验及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能把我们固步自封在当前,令我们无法与时俱进。精益生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对工作中“小”问题不断发现、不断提升,“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持续改善的过程。当我们的生产现场做到人人讲改善,人人提效率的时候,就是老师说的从公司层面的改善,改变到员工个人层面的改善,由利公→利他→利己转变成为利己→利他→利公,就是企业的精益生产获得成功的时候。把日常琐碎、细微的事情做到极致,才有更大的机会突破极限产能。正如姜老师所说——我们的时间用到哪里去了?当你回答这个问题时,就找到突破效率的方法了。
一流的企业没人知道有浪费,人人改善浪费;二流的企业有人知道浪费,有人改善浪费;三流的企业人人知道有浪费,没人改善浪费。
四、团队合作 凝聚力量
生产现场团队配合得好不好,也可决定生产力是否能提升突破。车间、部门之间各扫瓦上霜、只顾门前雪的生产状态只会把团队的力量削弱,沟通成本太高带来的企业内耗,只会是控本增效路上的隐形杀手。成本部走访工厂时,常强调“上一工序要有服务下一工序的意识和习惯”,这种观念的养成就是团队配合的最佳体现。生产科依标准工时有序安排的生产计划,如果没有全流程的通力配合,环环相扣的安排要想在款式多、批号杂、货期繁复的生产情况下,各个工序的运作还能井然有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优衣库大货因生产运作特殊,旺季生产时会出现的大量的衫同时流到包装,而包装工序工时虽不长但繁杂,生产撞期一时来不及,这个时候,就是见证团队力量的时候了,厂部领导一声令下,各部门立马抽调人手增援,场面热火朝天,大货最终如期出车。充分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随处可以见证团队的力量:一滴水很快挥发,汇入大海就能成波涛澎湃;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等等。姜老师课上给大家传递的“狼道”精神,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团队合作、勇于挑战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狼虽然是动物界的强者,但它们从不单打独斗,逞强好胜,团队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它们凭借着顽强、忠诚、永不言败、勇于奉献等优秀的个体素质和卓越的团队精神,能战胜更强的对手,成为自然界中最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种群。这些特性不仅适用于个人生存和发展,也对团队合作和企业成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新的一年里,各家工厂在精益生产的共同理念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出最强的战斗力,定能让1+1的能量大于2。一个团队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起拼,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定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么,实现提效率、降成本、控货期和稳质量的工厂管理目标,突破工厂目前最大产能,将指日可待。
最后,用姜老师的概括结束此次课程内容的分享——精益“六最”,聚焦“三子”:眼睛看得到的现场变化——有面子;手上计算到的业绩变化——有里子;心里感受到的人员变化——有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