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 封面
正文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标准化

管理论坛      南泉 罗 诚

     9月11日上午泉办组织在南安的几家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参观了一家自主品牌男装企业的一个制造工厂。参观之后的座谈中,工厂负责人胡永荣厂长把他的工作心得和方针做了一句话总结,让我记忆深刻,这句话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标准化。

  他们是如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标准化”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个是新工的培训机制。如何留住新工一直是我们老生常谈的第一大难题,很多公司对新工在培训期的政策都差不多,有三个月的保底、指定专门的人员培训、给予新工介绍人一定奖励等等……效果是有的,但是特别管用也谈不上。该企业的做法有些不一样,他们采用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机制:一对一的“新工师徒制”。

  首先是给每一个新工落实一个对应的“师傅”,这一步大家都一样。其次,是将新工学习能力与技术的提高,与师傅的奖励挂钩——新工在第一个月所做的全部计件工资,都会以奖金的形式奖励给师傅,徒弟的次品,也由师傅负责。这样一来,“师傅”只要把徒弟的技术教好了,他赚到更多的钱,师傅就会获得更高的奖励;如果徒弟学不会,师傅的奖励也随之减少。

  在这样的奖励机制推动下,师傅会自动自觉、不遗余力地、用心地去分享和传授自己的经验,把徒弟带上手,使他尽快地成为生产高手。这不但是师徒的双赢,同样对工厂有利——新工学到了技能,挣到了钱,也就不会走了。这个一对一师徒激励机制很简单、很实际,也应该会很有效!

  第二个“简单化与标准化”表现在生产设备升级换代上。传统制衣模式中,一个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老师傅”,没有五到十年的磨砺是不行的,比方说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些关键工序,技术不过硬很难在质量上过关、产量上取得好成绩,而走访的该品牌企业生产线,他们将做工复杂、难度较大的几个工序改用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专机去做。比如说开门襟、上拉链等,手工要做好不容易,但用专机去做就简单多了,只要裁片的摆放精准,其它都交给机器去完成。而且由于是机械化生产的,做出来的工件相对手工来说也会更标准、合格率也更高。

  俗话说:人强不如物(机器)强。这一台机器,恐怕可以顶得上十几个“老师傅”的产能吧,这对于当前一线车工难招,新生代不愿意入行制造业的当下,自动化生产方式是对工厂产能提升的一种不错的方法。

  对简单的工序进行标准化生产,如裤片锁边工序,他们使用的是40多元的德国自动锁边机,使用这台机器,看上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把裁片对准机器边沿,机器自动感应直接给裁片锁边并收集锁好边的裁片,做出来的产品车线平直、线步均匀、标准化一,有品质保证,而且还没有一点切边,不会产生一点污染环境的垃圾,这跟目前我们在使用的传统的锁边机不同,它省去了人工踩踏操作,也不需要去用一个塑料桶去回收由于切边而产生的大量生产垃圾。

  由此可见,机械化生产可以使生产简单化、标准化,更重要的是使一些“高难度”的技术不再难,使得一些工序更加容易上手,也许以前要学一年的技术,机械化的生产可能在几天甚至于更短的时间就可以上岗操作,并且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合格率,而正是因为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人也增加了收入,留住了工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这几年我们南泉公司也在这方面做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走访完的座谈交流中,我们又得知为了应对中国自主品牌日益严重的行业竟争,该企业进一步尝试“管理模式简单化”,进行企业转型升级,而这其中最大的改革,就是把生产从产品研发与销售中剥离开来,也就是把生产厂(车间)分包出去(整个工业园也出租)。分包后品牌公司在人员上可谓有“很大的”精减,而相对来说公司运作成本上肯定会有降低,在管理上,对老板来说也会省很多心。而对分包的工厂来说,放开了手脚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自主权。当然是整个生产线的团队和设备一起分包,分包后还是打着品牌企业生产厂的旗号,我们所参观的生产厂就正在转型实施中。

  当然,该企业的转型改变了长期运营的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在资源配置上也要作出相应的转变,是企业重新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这不到两个小时的走访,也不可能了解到分包的细节层面上的东西,但交谈中胡厂长说的一段话让我很感触。他说:“在公司打工了近二十年,没有想到我现在可以自己当老板,我也常对员工讲,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用心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把手上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认真去做,当你做到了极致,你就是佼佼者,而公司在用人机制上也有明确规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如果你有能力,你就可能在某个领域当个分包工厂的老板。”当然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也不可能都能当上小老板,但是,该品牌企业公司在简化管理转型的同时,给那些有理想、有事业心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对留住人才有利,这点值得肯定。

  以上是我对这次参访的一点体会,也感谢公司给了我们走出去看看的机会,通过对同行企业的参访,能够激发起我们对自身管理的思考,这是非常有益的,也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能够更好的结合所看所学所思所想,为本公司的管理提升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