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严峻的大环境下,每家工厂都必须深挖潜力,突破生产效率与质量瓶颈,最大化每批大货的毛利率,才能在洪流中稳步前行。将精益生产的理念深度融入现场,实现各工序的标准化规范运作,就是为生产装上高效引擎,是突破的关键。这不仅提升当下效率,更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
何为“标准化规范运作”
——让每一道工序有章可循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的箴言,于今日生产现场依然闪耀。这“规矩”,正是我们探讨的标准化规范运作。
走进繁忙的生产车间,纱线在电脑横机中穿梭成片、缝盘员工手指翻飞缝合衫片、烫衣工操作烫斗蒸汽“嗤嗤”给衣服整容,这和谐场景若缺失标准操作,大货品质与生产秩序将混乱不堪。
标准化绝非仅是墙上应付客户的规程,其本质应该是将经验固化为生产力。它将最优技术、高效方法、最严质量要求凝结成明确流程,成为集体记忆;它建立可复制的行为模板,让生手经培训快速成熟手,确保不同班组、员工产出高度一致;它是各车间、工序的统一语言与规则,保障协作顺畅、效率提升,终结“每逢客来演半天”的尴尬。
“把标准化规范运作”的力量
——古训中的现场效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此言,精准诠释了标准化——精准的“器之标准”是工匠精神的根基。在现场,各工序的操作标准便是最锋利的“器”。其力量体现在:
一、效率之源:化杂乱无章为井然有序
效率源于良好的秩序。毛衫的生产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单说从生产现场的织片、缝挑到最后的整烫包装,涉及到众多工序。在没有标准、没有规范生产之前,员工操作往往存在随意性,不同的工人生产同样的工序,所用的操作方式、个人习惯等都不尽相同,这就易造成生产节奏混乱,整个生产流程无法形成高效配合且易导致工序生产不平衡,导致产能折损。我们通过标准化规范作业时间(如用GST动作分析)、工艺流程表(新款开批前的工序顺序流程)、工序操作指引(各工序的操作SOP)等等,让员工作业动作手势统一,让车间工序流程乱流变顺流,将标准化操作规范运作后,车间无需为“找尾数绕三圈”、“等辅材耗半天”而烦恼。
二、质量之根:从差之毫厘到质量过硬
标准是质量之根。不规范的操作容易造成我们的大货质量不稳定。从大了说,同款大货,可能因几家办房某个工序技术滞后没同步,导致做法不一存在品质隐患。比如电车钉钮工序的吓数工艺改善,南益办房每款开胸钉钮款吓数上都有钮门和钉钮记号,可减少点位及吹粉两道工序,且消除钮距不均的品质风险;南顺办房的吓数还有相当部分则没有记号,批办师傅缺失的海外工厂拿到花带后直接开织,导致钉钮前需点钮位、钉钮后需吹粉,增加成本不说,还增加了钮距不均、粉笔灰吹不尽或是中间环节没有规范操作带来的品质风险。往小了说,挑撞勾结头工序,怎么勾(分开勾、双勾、勾的方向),勾几针,不同的员工勾出来的结果洗水后的差别都是有的;或是说查衫手势的规范,查衫手势统一,一直是查补工序的痛点,能做到查衫手势一致的工厂不多,以至到包装还存在超标的疵点比率。各工序把标准手势规范运作后将操作不一导致的“毫厘之差”消灭在萌芽,用精确的参数设定、严格的步骤控制、明确的工艺标准,确保每个环节都是“优质因子”的复制品。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一至理真言,在南字号的每家工厂都挂在最醒目的位置,这句宣传标语绝非华而不实的“墙面装饰”,而是我们的企业愿景和精神芯片。高质量的产品不仅能够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提升企业的品牌信誉,还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三、成本之锁:节流需先堵“跑冒滴漏”
标准是成本的闸门。生产成本的控制对于我们工厂的存活来说至关重要。在非标准化生产状态下,工厂的七大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缺失标准,工人操作不规范,动作浪费;生产计划缺失,现场混乱等待浪费;流程不规范,搬运浪费等等。成本部在工厂调研时,生产现场因未规范运作造成浪费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说,有的工厂后整生产线下运作时,大货生产运作随意未按扎流,洗水后的每个工序大货都是散件操作,整个后整车间工作台上混乱,交给下一工序的大货五颜六色混杂,导致各车间都要重新分码,增加成本不说,还易至包装埋尾难或是缩数走货多。导致的结果不止是单单的成本增加,产能折损,工厂信誉在客户方的印象分也会大打折扣。生产车间的利润,要靠大家在生产过程中齐心协力一点一滴累积出来,不管是小到随手关灯节约一度电或拧紧龙头节约一滴水,亦或是大到车间生产有没有合理计划安排或工序流程是不是有序布局,一切支出皆成本、一切节约皆利润。
当古老智慧与现代生产交融,当“规矩”内化为习惯,“方圆”便在顺畅运转中形成——那是品质保障、效率源泉、成本杠杆。无规矩处,混乱自生;有标准所,精器乃成。 让我们上下一心,使车间标准化规范运作成为南益最深沉的内功、最闪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