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正文
深耕结硕果 匠心育匠才

评论      本报评论员

       五一劳动节前夕,集团工业培训中心第七届吓数培训班十二名学员顺利结业。这不仅标志着他们个人技术能力的跃升,更见证了集团吓数培训从传统师徒制向现代系统化培养模式的重要转变——这种转变既遵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教育哲学,更践行着集团“以人为本” 的发展理念,为企业技术人才培养写下了朴实而厚重的注脚。

  破立并举,变“碎片化传承”为“结构化成长”。以往集团企业吓数工艺的传授多为师徒一对一教学,这种方式虽有其独特优势,但也存在诸多局限,如对学员基础的要求高、缺乏系统培训框架、培养周期长、难度大等。此次培训首次采用大班制集中教学模式,以“基础知识-吓数学习-实操考核”为轴线,构建起“金字塔式”培养体系,实现了培训的标准化革新。学员从最基础的毛料认知起步,逐步深入探究毛衫从创意构思到实体成型的全流程奥秘;进行毛衫工艺吓数设计原理的深度研习,全方位、多层次地构筑起扎实的知识堡垒;针对性的练习考核,不仅帮助学员巩固了所学知识,也让培训效果更加显著。据测算,这种标准化、系统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原本二至三年的培养周期压缩到十个月,培养难度大大降低,实战效果也更为明显。最重要的是,哪怕是零基础学员也能沿着清晰的知识图谱稳步攀登。而更让人有意外之喜的是,在考核中斩获第一名与第三名的学员,正是一年前对毛衫纺织毫无基础的新人。他们的逆袭式成长,不仅刷新了我们对人才培养潜力的认知,更印证了 “白纸般的新人反而能在系统培训中快速吸收、精准掌握核心技能” 的可行性。

       勤学精进,化“技术小白”为“合格师傅”。本届十二位学员中大部分是刚入行的新人,他们对毛衫制造完全不了解、于技术零基础,其中三位越南籍学员,更是面临着技术空白、语言障碍和签证等多重障碍,可谓难上加难。尽管如此,越南学员们没有退缩,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学习中文,中文较好的黎文煌还主动承担起翻译的工作,既当学生也当老师,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再翻译、传授给“老乡们”,国内学员主动帮助海外学员攻克语言关,让他们能够逐步跟上培训进度。这种互帮互助不是只针对越南学员,而是贯穿整个培训,大家以“不放弃一个伙伴”的信念,将个人成长融入集体进步,彰显出“互帮互助、迎难而上”的团队品格。最终全体学员顺利通过考核,实现了从零基础“小白”到能够独立完成普通款吓数设计的“合格师傅”的成长。

       纸上耕耘,从“口传心授”到“笔墨成章”。培训中,导师们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专业于匠心的践行者。课上,导师们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心得倾囊相授,手把手带着学员们步步前行;课后,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学员们的学习、生活,身体力行传承着“责任、团队、高效、创新”的企业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的深刻内涵;结业时提交给培训中心的标准化教材,填补了集团吓数专业领域的教材空白,而其背后是导师团队从零开始的艰辛付出。这些长期深耕一线的技术骨干,此前并无教材编写经验,却凭借专业积淀与责任担当,将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内容编排到语言表达,从案例选取到图表设计,都充分考虑学员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一字一句雕琢出这套切合集团实际、兼具理论、实践与应用的标准化教材,展现出为人师表的责任与担当。这份带着油墨温度的文字,既是新工匠的成长阶梯,更是企业技术进化的基因库。

       “不仅要生产产品,还要生产人。”集团历来重视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因势利导,通过培养方式的探索革新,持续推动人才阶梯培养工作的加强与深化,确保集团企业技术人才与管理团队的稳健发展。这场历时十个月的培养实践,更是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次重要突破。它让我们看到了标准化教学革新带来的提质增效,见证了学员们拼搏奋进的劳动精神,也感受到了导师们匠心独运的专业力量。

       当十二名学员回到各自的岗位,当标准化体系开始孕育新的技术力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培训的结业,更是一个企业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践行——让每一份耕耘都有章可循,让每一次成长都有人同行,让每一点经验都能照亮后来者的路,这或许就是对劳动节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