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节目组做的调查视频,讲述了现代人的婚姻生活状况。
他们从社会中征集了九对夫妻——都是至少结婚七年以上的,而且其中有八对是自由恋爱结婚——以观察他们平时的相处模式以及家庭氛围,和其中体现出的婚姻之于个人的意义,以及“家”之于夫妻的意义。
他们用跟拍的形式深入到每一对夫妻的实际生活之中。用摄像机记录下每对夫妻的生活细节,大到如何处理房子的装修问题,小到孩子一天的作业检查。细致地从各方面展现每对夫妻的实际生活情况。中间偶尔会穿插一些记者对夫妻中一方的采访,让其谈一谈当下的感受以及对爱人的评价。其余的视频就是各种展现其真实的生活细节。
我刚开始看时,是带着一种新鲜又好奇的心态的,觉得能够从外人的角度去看看别人的婚姻状态,对于身在婚姻之中的我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悟。然而,越看到后面,越是感到震惊。我以为我会看到那种经历风雨后日久弥坚的美好感情状态。
没想到的是,在那两个多小时的视频中,所有夫妻所展现出来的相处细节令人震惊。在九对夫妻的婚姻生活里,作为观众的我,在他们的相处状态中,竟然看不到有丝毫的温情与爱意。
从头到尾都只是在不停地互相指责、互相埋怨:关于孩子的问题,关于家务的问题,关于公婆的问题,关于娘家人的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引起夫妻之间激烈的争吵,而每一次吵架过后就是深深的冷漠。比吵架更令人难以忍受的大概正是那份冷漠感。而最无辜的,则是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的吵架与冷漠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绝对的安全感与爱的呵护。然而,在父母日益加剧的彼此怨恨下,孩子们总是感到手足无措。他们恐惧,不安,又无法改变什么。于是,只能陷入深深的无助之中。
我不禁想要问:“为何婚姻会使两个原本相爱的人,因为爱而选择生活在一起,却又因为在一起而将爱变成了恨?”我始终觉得,婚姻之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成其一个“家”的。是彼此的爱,让我们愿意努力付出组成一个“家”,在这个“家”里,我们可以躲避孤独,寻找安慰。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在疲惫的工作之余放松的地方。因此,这样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要保有一份爱的温情。
一个有温情的“家”才是一个有爱的“家”,而“爱”就是一种温情。这种温情于女人而言,当她“爱”时,她是温柔的;于男人而言,当他“爱”时,他也会一样温柔。所以,“爱”能够给予我们温情,让我们在面对分歧时能够以更温和的态度去沟通,更宽容地面对彼此的性情差别;当生活总是给予我们各种不同的挑战时,只要我们的心中怀有“爱意”,我们就能够更温和、更乐观地去面对它们。而这样一份彼此之间存留在心中的“爱意”,能够使“家”充满温暖并滋养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家人。而那样的滋养将带来足够的力量,使你更具勇气拼博,使你爱的人更有幸福感、更健康,也更能和煦喜乐地活着。
然而,我们总是忙于工作、忙于事业,忙于计较各种付出与得到。在我们忙于这一切时,我们把更多的烦躁与指责扔给了我们的家人,使他们疏远我们。
然后,当我们内心孤独时,我们又让自己逃避到工作之中,用拼命赚钱才能够让“家”越来越好作为借口,远离家人,远离爱与温柔。
这样的我们,这样的婚姻使我们更加孤独,也更加痛苦。于是,心中的那份爱渐渐消失,而当“爱”消失时,随之一起消失的,也就是我们的温柔与耐心。因为当我们的心中没有“温情”时,我们就会被暴躁与厌恶的感觉占据。我们就会对别人无意间犯的一点小错耿耿于怀,报之以严厉的指责。我们没有耐心去体会别人的难为之处,只想以简单粗暴的责骂来缓解心中的不快。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心理空间”。指的就是,当一个人的心灵被各种冲突占据时,它就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感知生活的美,来体会别人的处境。
因此,这样的人在与别人相处时,总是只关注自己内心的痛苦,而无法体谅别人,包容别人,而这样的状态在关系中就注定了很难拥有快乐。因为关系总是相互的,只有相互理解,彼此包容的关系方能够让关系更长久。
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就曾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活在关系之中的,没有人能够脱离关系而活。”所以,一个人想要拥有高品质的关系,心中必然需要拥有“爱”与“温情”。假如一个人脱离了这种“爱”与“温情”,那么,他/她就势必会被置身于孤独之中。
家,一直是我们逃避孤独的港湾。如果连“家”里都没了“爱”与“温情”,那么生活在其中的人将会是何等的孤独与痛苦呀?而纵观如今的我们,在匆忙的都市生活里,在忙碌的乡村生活之中,我们是否曾用心地去了解过,那一个个我们身处其中的 “家”里,是否带着“爱”与“温情”?还是只剩下了彼此的冷漠与抱怨?我们是否曾为此而努力过,是否带着温情用心地去爱每一个家人?
著名的作家罗兰就曾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将变成黑夜。”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如何爱并用心地去爱。让我们的努力能够不仅有风雨兼程的辛苦工作,还能有含情脉脉地温柔。因为,在这个充满竞争、匆忙、冷漠的世界里,唯有爱与温柔才是我们最终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