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梦想在左 生活在右

南风文苑      南益 一 晴

       孔子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有志青年,奔走于各诸侯国间推销自己的想法,但屡屡碰壁,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叫:惶惶如丧家之犬。至于后来他自己创业,办起了民办学校,那年月不实行收学费,在孔子面前谈钱那叫一俗,只能叫束修。所以,子路等同学们入学的时候,都会提着束修去报名。看来所谓的圣人也会有世俗的一面。可几千年来,孔子的地位虽然几经沉浮,但大体上还是在中国的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可历史一旦还原了真相,我们往往会发现圣人高大背影下那些束修在窃笑。

       所以,我很鄙视孔子之后那些动不动就高喊:读书人岂能为三斗米折腰的穷酸文人。你们的祖师爷当年都为了生活收人家的束修,你还有道德洁癖了——中国文人的虚伪可窥一斑。

       年轻的孔子其实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满身的想法。混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但就是没地方用,于是他自荐于各诸侯国之间,而现在的我们在各个城市之间游走。但现实总给我们和孔子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当你觉得离心中的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才发现有些东西不过是海市蜃楼,幻梦一场。于是生活又回归了它本来的面目,为了买房我们节衣缩食,为了后代的发展前景,我们苦口婆心。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是那样的鲜明而又刺眼,甚至让我们眩晕。有人用一辈子的时间想平衡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到头来才发现,这一生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时钟上的钟摆一样,左右摇摆而已。

       没有梦想的生活是单调的,枯燥的。正如一杯温开水一样,这样的日子不温不火,平淡无奇,时间久了,会觉得乏味。这样的生活会产生两种情绪,一种是不满于现状,要突破;还有一种是安于现状,自我解嘲的说法是平平淡淡就是真。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大奶奶和三姨太就是一个满于现状,只会吃斋念佛,而后者因为想要突破这种生活。虽然各自的结局不同,但我们却看到了人在平谈的日子面前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其实后来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向生活要什么?而我们又能给它创造什么?

       没有生活的理想同样不值得提倡,上学的时候有个好朋友,极爱写诗,那年月写诗在女生眼里是浪漫无边的事情。于是他身边总不少仰慕的女孩子,于是乎这个好朋友飘飘然,总觉得自己的伴侣应该生在书香门第,可以为他红袖添香,吟诗作赋一佳人。而不是周围的那些在他眼里俗气的女孩子,于是学业在他诗的理想中一天天荒废,大学自然没得上,至于他所梦想的那个佳人,没有红袖添香,而是拿起了锅碗瓢盆,更没有和他吟诗作赋,而是因为生活中的琐事经常和他大吵大闹。我想这好朋友的适应过程有一段时间肯定会很痛苦,他会不会在心底暗自喟叹,都是写诗惹的祸呢?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尽管有时候看上去有些烦人。现实中,我们为了理想付出的太多,那是因为我们与别人生活上的落差导致的不平衡心理在作怪。莫泊桑的《项链》不只是则故事,更像是一个寓言,为了虚荣的梦想付出的代价总会比实实在在的生活要多的多。

       能把握住梦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人大多数是成功的人。但要想做到这一步很难,需要坚持和毅力。大多数的人只能做一个平常人,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成功的人不是老天的眷顾,就是聪明绝顶。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我们只看到成功的表象,而没看到成功背后,别人付出艰辛的背影。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游走,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生活的残酷与不公,但这就是生活,它可以给你温情,也可以给你以冷酷;给你温情的时候,你会梦想着,这样的日子天天过下去多好,而给你冷酷的时候,很多人会跑到梦想中取暖。梦想可以给你温暖,但却给不了你实实在在的面包,毕竟人不是神仙,要吃喝拉撒。现实会穿破梦想编织的那张网,把一张电费单摆在你面前,于是,在生活和梦想的左右下,我们的生命渐行渐远。

       我们不妨中庸一点,把梦想当成左手,把现实当成右手。左边的梦想可以在我们右手都已麻木的时候暂时取代一下现实,而右手的现实会让在我们看着左手的理想更加的努力奋斗。

       没有任意一只手,我们的生命都会是残缺不完整,能协调好自己的左右手,能把握住梦想和现实之间距离的人生,那才叫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