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第四期“二十一天写作计划”拉开帷幕。截止十四日,共有十五家企业、六十四位通讯员参与。两周来累计收到打卡作业七百三十九篇,总字数近二十七万字,是去年同期文稿字数的一点五倍。
文章题材多样,工作得失的总结有之,生活忧欢的记录也多。对亲情的感念、社会新闻的思考、育儿困惑的求教、自我学习的分享,体现出大家对身边人事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刻体会;在地文化的叙写,也是今年的一大亮点,妆糕人、彩扎等非遗工艺;抓周、普度等民间习俗;大肠羹、面线糊等本地小吃都被付诸笔墨,加深了大家对民俗、家乡的理解和热爱。
七百多篇文章中,很大篇幅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生产优化、管理提升的学习、践行和思考。行政管理技能培训班、四十期轮训班学员和内训师团队分享了他们参训的所学所思所得;扎根基层的一线员工总结了他们多年实践积累的技术要点;IE小组成员则与大家分享了精益生产的原则和技法……“让制度管理大于人情管理”、“企业文化的意义”、参访企业后“世界不会停下来等我们”、等习作,都引发了通讯员们的热烈讨论和共鸣;“辅料仓如何才能更整齐有序”的提问,也得到了大家的反馈和支招。
二十七万浩浩文字,还有文章之外的讨论和切磋,再一次证明集团企业中,“能人志士”还是不少的。他们分布在集团的各个企业、各个岗位,承担着一线生产、基层班组、中高层管理的职责。他们不但有多年的实践经验、精湛的职业技能,对本职工作、对南益满怀热爱,尤其在技术创新、生产优化、管理提升方面,更是有意愿、有思考、有措施、有执行的“四有”好手。他们的深刻思考和宝贵经验,是集团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二十一天写作计划”只是他们展现思想、发挥所长、沟通交流的平台之一,挖掘人才的主要阵地,还是在企业内部。集团各企业除了自上而下的深入摸底、全面考察外,还要积极为“人才冒头”提供机会,建立传达分享的通道,以点带面,推动集团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凝聚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
我们还应该做的,是为他们提供“百炼成钢”的舞台。思考不能直接产出效益,是纸上谈兵还是真材实料,光凭嘴上说说也是分辨不出来的。只有落于实践,才能检验出思考的优缺、衡量出创新的价值。集团各公司不但要能够发现人才,还要敢于用人、善于用人,为他们铺就挥洒才干与思想的实践舞台,给他们更多的责任、更大的权限、更多的支持。只有以实践为磨刀石,才能磨砺思想的利器,劈开前路的混沌与荆棘,开出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