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漳浦有一个很古老的小镇,名为“佛昙镇”。古镇佛昙,牧海渔歌,“母亲河”鸿儒江缓缓而过,浸润了多少代人的流年。
一条石拱桥横跨于鸿儒江畔,寓称“浮南桥”。由于浮南桥闽南话和佛昙桥近音,所以后来也被叫成佛昙桥。
每年的端午来临之际,桥上和鸿儒江畔两边张灯结彩、十分喜庆。
端午节那天,母亲河上聚满了龙船,客船,游艇……,气氛无法形容的热闹。游艇,客船载人游江,然而最热闹的还是龙船,龙船上有一名敲锣的,这个锣不是随便乱敲,是要有节奏,而划龙船的健儿们,要在锣声响起的那个时间,同时把桨插入水中,用力顺势划开,这些动作必须得在锣声第二次响起之前完成,在锣声第二次响起时再将浆插入水中,动作反复进行。
一般来说都会约上四五条龙船赛船。首先在一个点位排齐,然后锣鼓一敲,每个健儿都会立马把桨插入水中顺势划开,锣鼓声由慢变快,健儿们的动作也是由慢变快,如果一出现哪条龙船,哪个健儿的船桨乱了节拍,那么他们所在的龙船就立马慢了下来,由于健儿们并非专业龙船手,所以难免都会出现一些动作不规范、不协调的现象,不过他们会立马调整好节拍,再一次进入奋战之中。
每次看到几条龙船一起拼船时,鸿江河畔两边的看船村民们就会为自己村部的健儿喝彩。船上锣鼓声,健儿们的划水声,河畔两边村民的喝彩鼓励声,声声入耳,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由于初五海水退潮比较快,所以一般那天都会在一点钟下海,五点钟收船上岸,但是初六就不一样了,初六那天水退潮比较晚,所以那天会划到七点钟才收船,所以我们本地村民会把初五称为“小划”,初六称为“大划”。
在鸿儒江中有一小山冈岛屿,山冈上怪石林立,奇岩嶙峋,四周海浪翻腾。每当端午时分,龙舟竞渡的健儿们行船于此憩息,摇着动幡为屈原招魂、祭拜,天长日久,本地人就把此冈称为“屈原公”。
至今,冈上留有炼丹仙葛洪的足印,人称“仙脚迹”,一处“龙井甘泉”,据说此泉长年不干。还建有“忠烈亭”及屈原雕像供后人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