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一词因稻盛和夫的演讲而被熟知和传播。这位著名的日本企业家总结了六项人生中需要不断精益求精的内容,认为“管理者只要做好‘六项精进’,就能搞好企业,并拥有美好的人生。”这“六项精进”分别是: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要谦虚,不要骄傲;3、要每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谢;5、积善行、思利他;6、忘却感性的烦恼。大道至简,正是这些简单朴素的人生哲学,成就了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和管理哲学领域中的尊崇地位。
“精进”一词可追溯到古老的佛教文化中。《佛遗教经》中记录佛陀释迦牟尼教诲众人道:“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大意是修行要勤于精进,坚持不懈,如若像钻木取火那样还没热就停止了,是很难达到目标的。古今智慧异曲同工,都强调了精进对于成功的重要作用。
何谓精进?
我认为只使用微小的力量,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精进。这是如滴水穿石般的,心智和能力在时间的作用下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潜滋暗长,量变积累达到质变的过程。它包含了脚踏实地的努力、经年累月的沉淀、坚定不移的实践和别具匠心的创造。
过往的木桶理论已经过时,精细分工的现代社会更重视发挥个人和组织的优势,因此精进显得尤为重要。从个人层面讲,精进的生活哲学引领人们逐步获得丰盈、独特的人生,指导人们以更勇敢、开阔的方式去生活;从企业层面来说,精进是企业追求生产流程最优化、生产过程零浪费、产品零缺陷的核心驱动力。
工作中哪些方面可以精进?
第一,精进职场中的个人定位。规划职业未来,以长远的发展眼光确定最佳定位,聚焦某一项专业,认识和能力不断精进,逐渐成长为专家。
第二,精进个人管理系统。信息收集和归档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略。项目的完成并非是工作的结束,定期对过往的工作进行复盘、总结,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借鉴经验和完善体系,才能将多年的工作经验积聚成为真正的财富,发挥不可替代的职业角色。
第三,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远离低质量的忙碌。忙碌是现代人的生活基调,然而不同人忙碌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无目标、无进步的瞎忙只能被卷入岁月的漩涡中挣扎求生,无法转变为成长的力量。深度工作将关注点放在最重要的目标上,要求人在无干扰的条件下,专注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创造新的价值,提高技能,从而向目标稳步趋近。
如何才能做到精进?
精进的关键在于保持专注。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创立了“心流”的概念,指的是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因此创造更多的心流时刻,精进便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在浮躁、喧嚣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专注是一种挑战。我们可以适当使用增加专注力的技巧,主动阻断干扰,激发紧迫心理,劳逸结合,适当奖赏等等,循序渐进地延长心流状态,日益精进。
精进的方向展示了远方的风景,而精进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细微的努力在时间的作用下不断积累发酵,终将发展为磅礴的人生力量。保持精进,保持专注,工作如此,人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