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连续两年在南泉进行暑期实习的我正式加入南泉。为打磨我们这群刚入行的新兵,公司领导把我们安排到一线历练,我画过纸样、做过车工、做过一线管理、也参与过生产线的改良。我很明白,这些既是学习技术的必经之路,更是考验,考验心态、考验学习力、也考验我们是否能够适应和融入这个集体。
紧接着我又被选送参加南益工业培训中心第24期轮训班。一个月时间里,企业文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课程,为我们推开了企业管理之门,获得了从实践到理论、从技术到管理的提升。可以说,集团的内训,让我完成了初入职场的第一次进阶。
2008年,南泉成立了以庄总为带头人的IE改革小组,我与同事们一起应用IE理念,重新规划生产流程,合理配置资源,实现降本增效。这其中当然遇到过诸多困难,但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解决了问题,也积累了经验。由知到行,由行到精,我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次进阶。也正是这段不一般的经历,带给我不一般的成长,为我后面有幸成为内训师埋下伏笔。
2016年,培训中心从各公司选拔“学有专精、术有专攻”的同事组成内训师团队,通过实践经验的分享,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新技术、新理论,提供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因为在IE应用方面的经历和经验,我和秋明也成为其中一员。初任内训师,心里是虚的——让我做,我会,但是让我说,就不知道如何入手了。为了帮助我们尽快进入角色,培训中心的领导和同事们与我们一起研讨和设计了各种授课方案。
由于缺乏授课经验,初期授课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为此我们不断与学员们探讨、抛出问题、收集反馈,对课程做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补充修订。例如在第38期轮训班,我以IE理念为导向,结合南泉有关案例展开授课,课后学员提出希望有更多跟毛衣生产相关的案例。
从IE理念和手法角度来说,它是不分毛衣和制衣的。但不可否认,那只是理论上的互通。为此,在到南江交流之前,我们也提前到现场,收集有关资料作为案例,随后的课堂交流和课后反馈表明,这个“跨行案例”讲解颇有成效,也为在紧随其后的南源和南湖IE专修班交流课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经验。到第39期轮训班,我已对课件做了第四次修订。
授课模式不断迭代,授课内容不断调整,在培训中心的组织下,我们把课堂办到各公司,在生产现场零距离的探讨;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也持续催化课堂上的化学反应,让学员们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以致用。38期轮训班学员反馈:IE手法的使用,让她们在日产量预算的误差从10%降低到5%。39期轮训班学员则记录道:培训后IE手法的运用,使她们的手工蝴蝶结生产效率提高了50%。
这是对我们授课成果的肯定,也提醒我们教学不能脱离学员需求和生产实际,更令我深刻体会到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教是最好的学,同样学后也要善于传教。
从受益者到传道者,担任内训师的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三次进阶。
学习型组织建设,要靠全员都肯学、善学、能学,感谢集团和培训中心为大家搭建了学习的平台;感谢所有内训师,无私地将自己的经验心得分享出来;也感谢同频的你我,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共同完成学习提升的闭环,在摸索、碰撞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在这企业发展乍暖还寒的时刻,更是需要我们齐心协力,持续精进、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