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成本必须依靠生产现场,其核心在于树立比“鬼”还精明的成本意识,而非局限于成本知识或术语的陷阱。就像广告牌操作若无法按既定规则执行,恰恰说明这套方式本身存在问题。此时,应带领团队共同讨论、提出改善方案并迅速落实。真正的改善,正是在具体困难中积极思考、讨论,并对现有做法做出调整。
那么如何在生产中有效降低成本?笔者认为可从管理模式转变入手,具体途径包括:一、推动管理方式创新;二、压缩库存;三、优化人工成本;四、持续改进质量。
一、推动管理方式创新
当前制造业广泛推行的流程再造,实质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对生产流程进行重新组合,是对传统分工体系及生产管理流程的重大改造与创新。通过更高效的资源利用措施、更流畅的生产流程和更先进的方法,全面提升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人为本:制造业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操作的。正如钢铁大王卡耐基所言:“把我的资产拿走,只要人还在,五年内我就能恢复一切。”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发自真诚的决心和极大的魄力去执行。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人,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选人、育人、用人、安人等方面下足功夫,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
2.全面质量管控:品质不仅代表企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更体现了管理及文化水平。品质提升直接带来效益的提升,“没有品质就没有明天”已成为共识。
生产部门须按标准作业,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实施材料、配件及产品的批量管理,预防质量抱怨,并持续推进工程改善。
品质管理部门不仅要完成既定职责,还应积极推动品质维持与改进,对出现的设计问题和技术缺陷及时反馈并协调解决,防止劣质产品流入客户手中。
在生产工厂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生产主管经常对品管部门的挑剔提出抱怨,殊不知品管人员是协助生产主管在控制产品品质,应该感激才对呀。
3.生产管理提升:生产线上,经常碰到停工待料、前后工序的半成品或材料不衔接、半成品堆积、生产计划表更新动改频繁、紧急订单多,生产计划无法执行等现象,造成生产紊乱,品质跟着失控,而失控的品质返工,耽误时间又搅乱原生产计划……这些“乱像”的存在,本质上反映了生产缺乏“秩序与纪律”。就像人一样,要有秩序,就得有一套“纪律”来加以约束及控制,这套“纪律”就是“管理上的游戏规则”,也就是“管理制度”了,相同的道理,就是需要建立一套即科学、又适合我们的“生产管理制度”才能消除生产的乱象。
4.技术创新:包括生产设备创新(通过提高自动化减少人工投入)和生产工艺创新(根据新设备优化加工方法、创新工艺流程难度),不断推动技术升级与革新。
5.制度创新:需在生产计划、物料控制、派工流程和进度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实现各环节高效配合。通过职能部门的有效支持,事前排除生产障碍,为生产人员营造顺畅的生产环境。
二、压缩库存量
合适的库存就是低成本,理想状态是追求“零库存”,实现材料直接进入车间,沿流水线无缝移动。安全库存可作为应对随机性缺货的保障,实行集中式大仓库管理,将原辅料、半成品与成品统一管理,形成“仓库超市”,既节约仓储空间,又降低人力成本。
三、优化人工成本
优化人力资源就是降低成本。制造业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人才资源优化转变的关键阶段。面对工资水平不断攀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必须通过精细管理提高效率,减少人员配置,实现“省人化”和“少人化”。合理的人员配备是制造业经营的最好方略,用工方式要灵活安排,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他的专长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多面手,要知道孰能生巧,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
举个简单的例子,贴后领贴工序原本是大家轮流做,但是后来固定让张三来操作,每一款货只要有贴布,首先安排的就是张三,除非张三做不完,再加人。长期专精一道工序,反复地做,自然张三的熟练度就会持续提升,效率也会不断提高。熟练工质量有保障、减少返工,自然产值也稳定。
四、持续改进质量
高质量就是降低成本,质量改进是第一次就让员工做对。在质量成本中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故障成本。
预防成本是指对员工培训所发生的费用,占总成本的20%,鉴定成本是指检查员,检查设备等于检验有关的成本,占总成本的30%;故障成本是指返工、重新追加大量的成本,占总成本的50%,所以如果制造业追加预防成本的话,那么就会降低鉴定成本和故障成本,因此就要保证员工第一次就要做对、达到要求。同时我们要对新员工和新的工种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并遵守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同时,鼓励员工提出工艺改进意见,持续改进的方法提高产品质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开双唇拉链袋,正常开袋,但是换了一种没做过的面料。这时要安排相关部门辛苦剪几个口水肩,让大家先练练手,熟悉熟悉,保证大货一上线就能马上使开款顺利。
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高质量与低成本。高质量让企业生存,低成本对客户产生吸引力。管理要刚柔并济:对管理干部可70%人性化+30%军事化,因其主要靠自觉性工作;对员工则30%人性化+70%军事化,因其更多依靠制度管理。总之,管理无定法,亦无统一标准,唯有脚踏实地,做精做细,才能管好企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