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正文
智能设备已就位,我们的管理跟上了吗?

评论      本报评论员

       近年来,集团大力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一批批先进的吊挂系统、自动化设备相继投入车间,成为提升生产效率、夯实竞争力的硬核力量。然而,在近期的行政管理工作考评中,我们发现,各公司智能吊挂系统主控电脑“非正常关机”老问题依然存在。此事虽微,却向我们发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叩问:斥资引入的智能设备已悉数就位,我们与之匹配的管理体系、认知水平和操作素养,是否也已同步到位?

       现象之困:老问题背后的新挑战。智能吊挂系统的主控电脑作为电控子系统的核心,承担着整个吊挂系统的“指挥中心”和“信息中心”职能。频繁异常关机,不仅会缩短电脑设备使用寿命,更可能导致吊挂传送带停止运行,进而对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分析“非正常关机”现象出现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种——有的班组并未指定专人进行关机操作,人人都可以来关机,也就无法保证操作的规范;有的员工对于智能设备的价值、数据存储流程并不了解,单纯按照“缝盘机”时代的操作法,拉闸断电,一走了之;有的虽具备了数据存储知识和关机意识,但操作不到位,未等硬盘灯完全熄灭便断电,造成关机不完全。看似“人”的问题,更深层次去看,则是集团企业在智能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挑战——能否实现“管理同步升级”,决定了智能设备的潜能能否充分释放。

       破局之思:管理升级的三重路径。要让智能设备真正释放其强大效能,关键在于推动管理体系的同步进化。首先,要定规矩,明责任,让专人做专事。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清晰的操作授权体系。为每台关键设备指定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开关机,实现责任到人。这不是限制,而是为了让负责的人有能力负责,让管理有据可查,有源可溯。其次,要讲透彻,练到位,让意识引导行动。要用员工听得懂、能理解的方式,讲清规范操作对保障生产数据完整、维护设备和生产稳定运行、确保每个人工作效率与收入的重要性。只有当员工从内心认同规则的价值,外在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更进一步,我们需要想办法,优流程,让正确更容易。通过优化流程设计,在现场设置清晰直观的可视化指引,明确关机的唯一标准;或通过硬件升级等技术手段,从根本上减少操作的不确定性和等待时间,让正确操作变得简单易行。

       未来之思:管理精度决定转型深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非正常关机”是各公司存在的共性问题,但其发生的频率与程度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绝非偶然,它像一把精准的尺子,量出了不同公司之间管理精细度的真实差距。那些问题发生频率较低的企业,正是在责任划分、意识培养和流程优化上做得更为扎实、更为到位的单位。这种对管理细节的精益求精,远不止于解决一个开关机的问题。它实质上构建起企业的一种“隐性竞争力”。在智能化转型的大潮中,企业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购买了多么先进的设备,更体现在能否通过卓越的管理,让这些设备的效能得到极致发挥。管理的精度,决定了数据的质量;数据的质量,决定了分析的成效;分析的成效,最终决定了决策的优劣与行动的效率。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价值链。

       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与发展机遇。成本控制、效率提升、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这一背景下,谁能通过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无谓的生产中断、保障数据的连贯与准确、提升设备的综合效率,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宝贵的主动权。

       “非正常关机”一事,不仅是待解决的故障,更是推动管理进阶的支点。它要求我们的思维从粗放走向精准,将责任、认知与流程落实到位。如此,我们不仅能解决当下问题,更能锤炼出驾驭未来复杂系统的组织能力。这份于细微处锤炼的管理精度,正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