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正文
旺季是检验管理的试金石

评论      本报评论员

       六月至八月,旺季生产号角吹响,机器轰鸣中货期迫近。这既是企业创收增效的黄金期,更是检验各公司管理成色的关键考场。同样的订单压力下,有的团队左支右绌,陷入“订单追人、疲于救火”的困境,效率与质量双双承压;有的团队却从容调度、忙而不乱,产量与品质稳中有升。这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正是管理理念与作为的差距。旺季如同试金石,清晰映照出管理根基是否扎实、干部角色定位是否清晰。而那些稳健前行的团队,其管理之道值得我们深思。

       秩序是效率的基石。旺季效率之争,往往始于现场秩序。物料随意堆放、工序衔接不畅、无效走动频繁,这些“小问题”在赶工中会被无限放大,成为吞噬时间、引发混乱的源头。经得起旺季考验的管理者,深谙“磨刀不误砍柴工”之理,即便订单吃紧,仍坚持深化现场管理,确保工具物料各归其位、标识清晰;更会根据每日订单品种和数量,动态调整流水线布局或工位设置。这种对系统性浪费的消除,从根本上夯实了生产运行的物理基础,提升了系统稳定性和响应速度。集团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旺季从不是“粗放管理”的借口,而是“练管理”的战场——只见“订单的树”、忽视“管理的林”,终难持续收获硕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每天付出一点时间,认真细致地把基础管理工作做好,为生产顺畅进行垒好基石。

       弹性是团队的韧性。旺季生产的波动性与突发性,对人员调配灵活性提出严峻挑战。当关键工序突然任务加重,或是有人临时请假,要是员工只会自己手头那道工序,很容易让这一环 “卡壳”,整个生产线都可能停下来。为应对旺季,一些管理干部展现出“未雨绸缪”的智慧——他们鼓励并系统性组织员工学习相邻工序技能,构建“多面手”储备库。如此一来,即便某环节突发拥堵,也能迅速内部支援补位,有效化解堵点。这就像是为生产线下了“双保险”。由此可见,构建一支灵活的“多功能工”团队,才能持续提升团队的快速反应能力,保障生产连续性。实践证明,这个水磨功夫不但要下,而且要提早、要抓紧。

       盯紧、跟实是质量的防线。旺季的高强度、快节奏,易导致员工身心疲惫、注意力涣散,成为操作失误和质量波动的温床。此时管理干部的角色定位与工作方式,直接影响团队稳定与产出。那些交出高分答卷的团队,其管理者往往“沉下去、动起来”:实施“走动式管理”,在一线关注操作细节,及时纠正可能导致次品的习惯或手势偏差,将质量隐患扼杀在萌芽;主动倾听员工困难并协调解决;通过及时肯定、小范围鼓劲等方式营造积极氛围,提振团队精气神。一个团结协作的管理团队本身,就是稳定生产的强大后盾。

       旺季这块“试金石”,最终淬炼出两种管理者:一种是被订单裹挟的“被动应对者”,深陷“救火”泥潭,按下葫芦浮起瓢;另一种是驾驭生产系统的“主动引领者”,洞悉基础管理、人才培养、团队凝聚与订单交付的内在联系,让“赶货”与“提质增效”形成良性互动。

       眼下旺季已至冲刺阶段,若集团广大干部职工能沉下心将“救火”精力转为“防火”功夫,必能经得起旺季考验,实现“忙得值、干得顺”。也唯有如此,才能在利润微薄、工期紧张的挑战下,既“赶得出订单”,更“做得好质量”,为南益持续健康发展交出亮眼的旺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