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春天,19岁的张夫生走进了位于福建南安市的南丰纺织厂。当时的他并未预料到,他会在这一年遇到自己未来的妻子,与她育有一双儿女,组成幸福和睦的四口之家;他也没有想到,离开南丰多年之后,仍会辗转回到南益大家庭,在另一家兄弟公司中站稳脚跟。而今在太和南源工作近10年,他从一个手摇机师傅变为电脑机织机组长,又转型升任毛仓部门主管,过去青涩的小伙成长为今天稳重的大人。这平凡的坚守就像岁月带给人的自然成长一样,无声无息,却留下抹不去的痕迹。
南丰牵红绳
早早外出打工的张夫生,在进入南丰时已经有两年的值机员经验。工作不久,织机车间组织新工培训,他积极主动担当培训老师。在这一堆新人里,一位名叫葛娟的女生渐渐引起了他的注意。两人都来自安徽,年龄相近,相同的背景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话题,一来二往的接触中,两个人越走越近,成为了男女朋友,并且在一年后喜结连理。此后他们一起走过了人生的青春年少,一晃17年过去,这个家增添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和睦安定。
由于不适应南丰的品质要求,新婚后两人便离开了南丰,开始在更熟悉的梅山打工。本以为这时跟南益集团的缘分已尽,不曾想多年后南益变成了他事业的落脚点。
兜兜转转“回家”
2008年年底,辛苦了一年回到家乡的张夫生和村里人闲聊。提起自己的工作是做毛衣织机的,同乡人便建议说县城就有一家毛衣厂,何不去看看。在家门口就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孩子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离家近的便利促使他决定留下来试试。
就这样,张夫生第一次来到了太和南源针织厂。当时的太和南源还坐落在三角元,租赁的厂房闷热不堪,铁皮棚子“冬凉夏暖”,但他仍然熬过了两个春秋,直到搬进县城宽敞干净的新厂房。
职责变了,可学习从未改变
刚进太和南源时,夫生的职位仍然是织机组长,用的是手摇机。厂里在规划新厂房的同时,也正要改革织机生产,引进电脑机设备。他被选中去学习电脑横机知识。复杂的电脑机对他来说非常陌生,但是这难不倒一个认真勤奋的学生。在浙江50天的学习,加上福建南祥20天的培训,他带着操作修理电脑横机的知识,成为了太和南源电脑机的领路人。
学习考验实践,实践中摸索经验。电脑机工作做了六年,夫生早已驾轻就熟。就在这时,又一次改变的机会降临了。
2016年底,毛仓主管的职位空缺,厂长有意让他接手。刚被告知时,他是不愿意的。他已经做了15年的织机,在织机领域是个得心应手的老师傅。然而在新技术新知识面前,每个人都是新手,接手毛仓工作意味着又一次重新开始。可是新部门新体验对一个爱学习,想要承担更多责任的人来说,也是极大的诱惑。考虑再三,他准备试一试。
毛仓主管主要负责毛料点收、收发和毛料检测,这是每批号每种颜色每个缸号都要进行的程序,日常工作细致又繁忙。不同于织机工作的省心省力,他形容毛仓的工作真是“操不完的心”。
毛料身为大货生产的“为炊之米”,直接影响货期计划。为了确保及时跟上生产量,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缸号较少的批号毛料点收还比较有条有理,碰到缸号多颜色又相近的毛料,就很棘手了,一不小心就会混缸,这对细心和耐心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此外纺毛员工文化程度较低,夫生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进度,避免错误产生。
除了对耐心细心的考验,有时还会遭遇部分特殊款式的技术难关。比如粗针混毛款式的混毛效果不好控制,常需要多次倒毛尝试,找到合适的方法。毛料处理已经很麻烦,而生产又急,需要毛料量大,需要加班加点跟进。毛料本身具备“不可捉摸”的特点也要时刻警惕。2017年上海益昕的一批货,在经过点收合格后发往电机。可是随后却发现毛料重量减少了近300磅,这可吓坏了张夫生。他立刻从电机已倒毛的毛筒进行检测,研究发现毛纱潮湿度超出范围,毛料过湿,经水分蒸发后重量急剧减少。于是他紧急处理通知供应商,补足毛料避免了重大损失。
未来不可期,唯踏实前行
他待人处事乐观热诚,他今年36岁了,可年轻的心态让他显得格外有活力。毛料组同事王环说,夫生工作积极,认真负责,有一种阳光大男孩的热情。这个生活中的大男孩,工作配合起来异常可靠。如今他在毛仓的工作越来越顺手,可是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却从不敢掉以轻心。妻子在包装部门工作,两个孩子就在不远的高中和小学上学,一家人在一起让他感到安心,工作的劳累似乎也被孩子成长带来的快乐冲淡了。
今年比往年越发繁忙了,大量的毛料都在仓库等待整理,而生产货期催着他往前奔跑,奔向岁月流逝、平凡充实,却又暗藏惊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