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封面
正文
家乡的辋川桥

职场随感      南源 随 心

     惠安的古桥颇多,大大小小,分布在各个乡镇,基本都是石构桥梁。著名者有洛阳古桥,也称之为“万安桥”,总会吸引一大批游人玩赏。但说到家乡的“辋川桥”,大家肯定很少耳闻。

       作为惠安辋川镇的两座古桥之一,辋川桥为石墩石的桥梁,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当时惠安一个知县张桓创建而来。

       据历史记载,“辋川桥”是东西走向,桥北侧有明代建妈祖一座,总长度约122米,宽度4米左右,高度7米,桥下有7个墩和8个孔,用大块石头叠成6层。可想而知,当时人民修建桥梁时,是多么艰辛,流出很多的血汗。

       目前桥梁还是比较完整,桥面平整,两侧护有石栏,坚固完好,因此被列入第一批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按照学区的规划,我被分配到镇上的莲山中学就读初中,开始了3年的学习征途。从农村到镇上读书,必经古桥-辋川桥,否则就要绕远路才能到学校。

       那时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车子到手,我赶紧利用暑期刻苦学好骑车技术,因为父亲说了:“辋川桥都是石头,桥面很不好走,如果你车技不好,就会掉下海。”

  走过辋川桥,才会真正认识到桥的危险性。站在桥头远远眺望过去,桥面非常平坦,但细细观察,发现桥面的每块条石之间一般都有3-5cm缝隙,我想这也是当时人民的智慧吧,这样的设计是为更好排水,大大减少海水对桥面的冲击力。可对我而言,却是非常大的考验。

       每次骑自行车的时候,我都会紧紧盯着桥面,顺着一块块条石,小心翼翼地驶过,深怕自行车的轮胎会被卡住,所以到学校至少花费半个小时。因此,周一去学校寄宿,基本周五傍晚才回家。

       每次放学回家的时候,我和同学桥头逗留一会儿,为的是看海水涨潮时,淹过辋川桥壮观景象。

       海水渐渐退去,就会出现一群人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身穿防水衣服,一个个背着大竹篮,蹒跚地走下海边,靠近桥墩,他们就开始挖海蛎,抓浮出海面的小鱼,这也是当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1997年,自行车、摩托车开始普及了,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尤其遇到拖拉机的时候,更加无法通行。

       因此,辋川镇政府为了保护桥面,考虑来往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在辋川桥对面搭建一座水泥钢结构的跨海大桥。同时封住辋川桥的两头路口,结束它的交通使命。

       昔日的桥面也不再繁忙,也逐渐被遗忘了,每年回家,我还会去看看它,拾起当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