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封面
正文
汉江·老宅·两仪街

职场随感      南益纺织 小 潘

     一般说来,人到了一个地方必有几个爱好,如能尝试到当地的特色小吃,能看到哪个地的物色景点。但对于我而言,我却喜欢溜街窜巷的去看老房子。

     去年来河口的时候,我问朋友河口哪里有老宅可以看,朋友说那就去两仪街吧,走马观花之余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来了趟河口老街“自驾游”。

  初到两仪街,会感到很普通,普通得就像在老宅门口晒太阳的老太太。但真的走进这条宽不足十米的小街,感觉历史的痕迹虽然经过了时间的剥蚀,但总在你一转眼间露出它应有的温暖。

  河口曾经一度的繁华,素有“小汉口”之称的码头小镇商贾云集,而位于江边的这条街则是船工上岸休息的最好去处。我任思绪跑远,想象当年的情景——在那边的屋檐下,应该会有几个铜色皮肤的船工光着膀子,卷着裤脚,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喝着如江水一般清冽的白酒,大声笑谈着一路上的见闻。也许他们对面的那幢稍漂亮的点儿的房子里,几个商人正拿着算盘,面带微笑地想着下一笔生意的进账。思及此处,我突然感觉到这就是老房子独特的感觉,能让你在现实和历史之间信马游缰的行走。

  现在的两仪街可以说是一个小菜市,是码头城市街头独有的一种风景。常年在水上漂着的船家们,好不容易有了上岸的机会,总想在这条能让他们休息的街上放松购物一把,也许只是买点日常用品,也许不过给孩子买个波浪鼓……看着那些在阳光下眯着眼睛的老人们,悠闲是这里现在最好的风景,而墙上斑驳的“……万岁!”的字迹却让我们感到这条老街衰落的背后,有着难言的苦痛。

  两仪街的房子基本上是砖木结合的结构,而这正好应了河口的特点——承接南北。看上去高大的房子里,里面却很实用。走过窄窄的过堂,天井虽没有北京的四合院那么大,但阳光却在这里肆意的进出。而墙上的雕饰大都已经不在了,仅有几个房子上的花饰可以看得出当年雕匠的手艺是何等的纯熟。而青面小瓦间早已杂草丛生,高举在风中的叶子像是戏台上的戏子。

  记得那一年我在江南一条清幽的小巷里行走的时候,脚下的石板路,因为下雨而变得光滑和湿润。两边的木板房子,从下到上的全是木头。同行的同事告诉我说有些房子是没有用过一根钉子的,房子里的各个部分全是用榫卯结构连接起来的。我惊讶于先人的创造力。而走出那条小巷时,依旧是冷冰的水泥森林,尽管外表豪华,却感不到一丝的温暖。

     走出两仪街,已近至黄昏。金色的余晖越过两幢高楼的间隙,折射到对面老宅的墙上,看不出那粉墙上写的是什么,而对面开过来的“现代”鸣笛示意我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