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破局而出,实现创新,是集团各公司共同面临的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解决这个瓶颈,我们不妨把视线投向外部世界,从别人的成功实践中寻求解法。
创新超级大国以色列无疑是一个饱受限制的国家,其中缺水问题,就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为此,以色列人研发了滴灌技术,通过在深埋地下的管线喷嘴上凝聚的大量高科技——智能监控、防堵塞药剂、充气系统、回收循环系统等,把水的利用率从传统的百分之十五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以不到百分之三的农业人口,不但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给自足,还大量出口,成为限制倒逼创新的成功案例。
有人对以色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SIT创新方法论。SIT是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的缩写,意为系统创新思维。它所强调的是在具有强逻辑的思路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想法和成果,其核心理念是“盒内思考”,“盒内”指的是个人和组织现有的资源,在有限的框架内不增加新投入,而是从“盒子里面”的系统着手,聚焦于这个系统中到底有哪些已有的资源,是否可以充分开掘其新价值。践行系统创新的关键,就是“一个前提,五个工具”。
一个前提,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以色列人把思维定势梳理成三种最常见的类型。第一种是功能型思维定势,就是习惯把事物锁定为传统功能,比如画花师傅就只会画花,但不久的将来,南益技术研发中心的画花师傅,已经能够完成一体化工艺设计。第二种是结构型思维定势,就是一个事物的结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就像我们都会把毛衫看成一件衣服,而不会把它看成各类毛线、不同花型、辅料组合成的整体。第三种是关系型思维定势,就是认为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比如车间广播放音乐,有些人会担心影响员工工作,这就把听音乐和工作对立起来了,而实际上,如果定期播放一定时长的音乐,既能满足员工的欣赏需求,也能让他们提神醒脑,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工作。打破思维定势后,我们才能把现有资源拆分成尽量多的元素,再去考虑它们的应用与取舍。
五个工具,就是SIT创新方法的五个核心创新思维工具,即减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任务统筹策略和属性依存策略。前三者是对现有元素进行分析,对某部分进行删除或复制,为其创造新的价值。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蓝牙耳机,就是传统耳机应用“减法策略”,删掉了“连接线”元素的新产品。“任务统筹策略”就是给框架内的某样元素分配一个新任务,创造新价值。比如集团很多公司食堂给就餐者分配“餐具清理”的新任务,减轻了食堂的清洁压力。“属性依存策略”则是将毫不相关的属性关联起来,开发出新的功能,比如把杯子与温度属性相关联,变成感温变色杯子,就是创新。把这五个工具应用到集团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一定也能产生各种化学反应,打开创新之门。
外部环境波诡云谲,我们无力改变,但“盒内”的思考和创新,是我们可以做到的。集团各公司还是要内求诸己,把创新的焦点放到现有资源上,放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对SIT系统创新方法论的学习和应用,以全新的视角,打破一切藩篱,重新审视、大胆组合,发掘出更多的潜能,创造出更多的新工艺、新方法、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