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迎着温暖的阳光,神清气爽的坐在食堂桌前,一碗清粥,一个馒头,一个鸡蛋,再加拌着芝麻油的一碟榨菜。简单里透着一种温暖,那是一种怎样的气定神闲。喝完最后一口粥,心情再也不会像刚起床时的那种空落落,一种充实而又温暖的感觉便在全身弥漫开来,早餐伴着愉悦的心情结束了。
人活一世,碌碌奔忙的背后最基本的需求就是一日三餐,按中国人吃的习惯,中晚饭能做出来的饭菜,如果写成菜谱,基本上又是一部《四库全书》。早餐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顿饭,但也是最精致的一顿饭。饱睡了一晚的身体,在筋骨放松的同时,也会有一天中最舒畅的心情,而美美的吃了一顿早餐,饱腹的同时,也在延续着刚起床时的好心情。
小时候的记忆总是温暖的,每天早晨被妈妈喊了好几遍才从被窝里钻出来的我,总是会从妈妈的手里接过一个热气腾腾的菜包子,然后向着学校的方向边走边吃。身在福建,现在妈妈肯定不会再叫我起床,但也不会递给我热气腾腾的包子。关于童年的早餐,竟成了温暖而又感伤的记忆!后来到县城上学,早餐也在学校里的食堂解决,长身体的年龄饭量惊人,面对一大箩筐被食碱渗黄了的大馒头,不由得带入了猪八戒在高员外家吃饭的场景。如果哪天没有在稀饭里喝到砂子,一个早晨都会很高兴。同班里有一个姓高的同学,人如其姓,个头很高的他饭量也出奇的大,有一次从食堂里出来满脸通红的告诉我们,他刚才吃了八个馒头!我们竟无人能比,他也从此落下了一个“馒头”的外号。
那年在省城一个同学那里小住,穿过窄窄的胡同口,竟摆着好几家露天的早点摊。看着炸的金黄的糍粑,滋滋作响的水煎包,雪白鲜嫩的豆腐脑,一时间竟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看来物质丰富确实能让人找着不北的那句话,真的很经典。最后我们在一个挂着“下岗工人”早点摊前停了下来,摊主夫妻四十多岁,男人看上去是很吃苦耐劳,女人的眼睛里总有一些血丝。夫妻俩收拾得很干净,说话也和气,生意自然很好。后来才从同学那里得知,这家夫妻的家里还有一个刚上大学的儿子。想想很是感叹,生意虽小,但却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
早餐在一日三餐中可以说是最有文化的一顿饭。北京人最爱吃的煎饼果子,不知什么时候起成了京味早点的代名词。广东人吃早餐那叫“喝早茶”,一桌子老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而武汉的“热干面”彰显着的是武汉人的个性和这个城市的精神。冬天里的西安人,羊肉泡膜的香气总会随着晨雾一起弥漫在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在一边撕着馍馍的时间里,细细的品味着早餐带来的那种快乐。而精明的上海人在做出精致的小笼包的同时,也把“永和大王”的招牌挂到了几乎中国的每一座城市。
早餐在一日三餐中尤其重要,丰富、可口的早餐也会吃出一天的好心情,工友们,你们按时吃早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