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一波的电话,短信突突突,说的都是同一个问题:
“领窝太皱,门襟往上吊。”
“好难看,怎么一边皱一边拉?”
“帽里子大了上不上去,让我们自己把帽边子口多车进去。”
“这样不行,上不上去的要拿出来问。”
“裁片大了呀,是裁片问题。”
……
年初在做一批带帽子的货时,有一批帽子上得不好,一查好几百件,眼看火不断往上冒,就要爆发时,脑海里突然闪出上司的话:“碰到棘手的问题,在要发火之前,先深呼吸,然后安静下,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招果然管用,我终于平静下来,开始处理眼前的问题——帽子一边皱一边拉得很紧,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怎么办?先找原因吧。
比纸样、比裁片、比子口,都没问题,再把帽子的纸样和衫身的纸样对比,帽里子大1cm,也是正常的,怎么会一边大一边小呢?
想了一上午,中午午休还在想,下午一上班又拿几扎出来比,终于发现问题了,是后龟背主唛贴歪了,多的相差1.5cm,这样上帽的就一边容不下去一边又偏紧。
找到问题根源,立即跟相关人员协商,安排人专门查这道工序,质量不合格的一件都不能往下流。
她们却回答没人。一听,我又要发火啦,然后再次深呼吸,心平气和地跟她们讲解问题的重要性:“梭织半成品检查点比成品重要,成品经过拆改都是针洞,此款布料特殊,针洞公司没办法处理,做出来的等于都是疵品,大家辛辛苦苦做了,当然要尽量合格。”
经与车间管理人员沟通,马上安排人手堵住问题衫,并立即返修。
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一个车间也好一个企业也罢,最怕的是把问题加以隐瞒,然后习以为常。
其实不把问题呈现出来,那是最危险的,因为问题没有呈现出来,就没办法解决问题。当然,解决问题是个耗时耗力的事,避开问题是极其的简单,可能一时觉得自己会“轻松”一点。但是,你想过没有,会给下道工序带来什么影响、会给产品质量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相信大多数人在发现问题后,宁愿选择给自己“找点麻烦”,找出问题所在,进而解决问题。这也是累积工作经验与智慧,提升工作能力的好途径。